独家报道:地域学术文化系列报道——淮扬文化
2017年08月11日 08: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11日第1268期 作者:

   

  编者按:淮扬地区处于我国南北地区分界线东段的淮河中下游,贯通南北、通江达海,逐渐形成了南北交融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淮扬文化也因此兼容并蓄而博采众长。淮扬文化的中心何在?与其相关的漕运文化、饮食文化有哪些内涵?淮扬文化在学术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近日,本报记者赴扬州、淮安等地进行了探访和采访。  

  南北交融的文化荟萃 

  淮扬文化不同于江南文化的细腻、徐州地区汉文化的粗犷、金陵文化的帝王之气,介于南北之间,亦南亦北。淮扬文化兼有的北方文化之“雄”和南方文化之“秀”,在园林、绘画、书法艺术中都有体现。

  饮食中的文化光芒 

  如果把川菜看作排山倒海的硬派功夫,把粤菜比作一剑封喉的孤胆侠客,那么淮扬菜就是精通化骨绵掌的隐侠。7月27日晚,一场“夏日经典淮扬菜巡游”的直播,吸引了11.3万网友的关注。大煮干丝、拆烩鲢鱼头、软兜长鱼等淮扬菜成为这次直播的主角。为何一场淮扬菜的直播会吸引这么大的关注量?其形成历史、烹饪技法、文化内涵是什么?在全球化脚步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它又是如何传承和传播的?

  千年漕运深远影响淮扬文化发展

  淮扬城市(古邗沟沿线城市)的盛衰与运河漕运功能的兴废休戚相关。与漕运相关的商贸、税收、移民,则更深远地影响了淮扬城市在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可以说,如果没有漕运,淮扬城市很难兴起,淮扬文化自然也无从说起。所以在淮扬文化中,漕运文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漕运的历史发展脉络是什么,又如何影响着淮扬城市的发展,对此,记者赴淮安和扬州两市进行了实地探访。

  淮扬文化的向外传播

  贯穿淮扬地区的大运河连通了中国南北的交通,也成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运河滋养的地域特色 

  大运河滋养了淮扬文化,淮扬文化也反哺了大运河。淮扬文化具有中国大运河发源地的品牌优势,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应用成果,有望如同当年扬州牵头中国大运河申遗一样,充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领头羊”。

  系统推进淮扬文化研究

  扬州是淮扬文化孕育、形成、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围绕淮扬文化的弘扬传承以及如何更好开展淮扬文化研究等话题,记者采访了扬州大学淮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新国。

  探寻扬州学派的学术宗旨

  乾隆三十年前后,王念孙常与同里名儒贾田祖、李惇等人在故乡高邮相聚论学,“扺掌而谈”,又与汪中、刘台拱、任大椿等人书札往还,“讲求古学”。除了贾田祖年长先逝,这批人后来都成为了朴学名家,并组成了扬州学派早期的基本阵容。在他们的影响下,扬州学风为之一变,师友授受,家族传承,人才辈出。嘉庆年间,有朱彬、阮元、焦循、凌廷堪、王引之等人;道光年间,刘文淇、刘宝楠等人足称当世一流学人。至咸丰、同治年间,犹有刘毓崧、刘恭冕、成孺等人,虽其学逊于先辈。百余年间,扬州朴学之盛为学林瞩目。

  温润的地域文化性格与精神

  区域文化研究,对于传统文化的整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为传统文化的整体研究确立必要坐标,还能从其个别性入手,揭示一般规律,从而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特质。淮扬文化作为淮河流域的区域文化,其产生渊源、研究范围是什么?未来又该如何更好推进淮扬文化研究?近日,记者采访了淮阴师范学院教授张强。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