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客家文化——古汉文化的活化石
2017年07月28日 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7月28日第1258期 作者:

  

  编者按:自20世纪中叶以来,客家群体历史与文化的独特性,逐渐为海内外学界所重视。在该时期的研究高潮中,客家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走上学界舞台。罗香林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客家学”构想,正在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实践。自80年代后期以来,客家学这门涵盖了历史学、汉语方言学、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术门类的交叉性学科,成为观照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一个崭新视角。 

  祠堂: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

  客家是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汉族民系,有着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而祠堂作为物质载体,是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这些祠堂并不是一栋栋简单的建筑,它们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不了解客家祠堂,就难以真正理解客家文化。

  在历史进程中梳理客家历史

  近代以来,客家研究的提出与强化,与清末民初一群客家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觉醒有关。

  周建新:客家学的知识体系与理论进路 

  若从1815年徐旭曾的《丰湖杂记》算起,有关客家文化的研究已有逾200年的历史,涌现出丰硕的成果,也有值得进一步深入、拓展和突破的空间。

  客都明珠:松口古镇 

  松口镇距广东梅州市区54公里,地处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处。松口镇水上交通发达,自古至今商贸物流活跃,是岭南四大古镇之一。因其建制早于梅州,曾有“松口不认州”之说。

  罗香林的学术研究

  在客家研究学术史上,罗香林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的一些观点至今仍有影响。

  瑰丽多彩的永定客家土楼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美学特色征服了一众评委,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永定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也是福建土楼的核心分布区。永定客家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蔚成大观,并一直延续至今。

  庄初升:有序推动客家方言语料库建设 

  客家方言不仅是客家人日常交流用语,也是沟通彼此感情、进行身份辨识的工具。客家方言是客家群体的最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客家历史文化最重要的依据。近日,记者专访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内外客家方言的语料库建设和综合比较研究”首席专家、中山大学华南语言资源与方言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庄初升,详细了解了当前客家方言研究的相关情况。

  客家文化遗产保护焕发蓬勃生机

  客家文化特色鲜明,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显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在当下快速转型的现代社会浪潮中,如同其他地域特色传统文化一样,客家文化也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如何将这些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梅州玉庭楼和赣州太平堡龙船盛会是客家文化保护传承中出现的佼佼者,他们的经验或许能为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