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大湖生态治理的中国实践
2017年06月30日 08: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30日第1238期 作者:

        

  编者按:水是生命之源,淡水湖泊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各地大力开展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积极探寻特色湖泊生态保护之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鸢飞鱼跃,渔舟唱晚”得以重现。本报独家报道小组实地探访太湖、微山湖、鄱阳湖等湖泊,力图为读者展现大湖生态治理的中国实践。       

  太湖:科学治水新样本

  太湖,水面面积2338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其流域总面积3.6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工业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太湖曾一度出现污水横流入湖、蓝藻时有泛滥、湖面斑驳陆离、湖岸被侵占蚕食等现象。近十多年来,经过生态清淤、污水截流、退渔还湖、动力换水、生态修复等举措,太湖又恢复了昔日的美景。记者于近期来到太湖位于苏州、无锡两地的岸边,考察太湖水生态治理的实践。

  打造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胥口湾是太湖苏州辖区的6个主要水源地之一,设计取水能力为125万立方米/天,供水范围涵盖整个吴中区和苏州工业园区。若胥口湾一旦发生安全风险问题,将直接影响近150万人的饮水质量。因此,应尽可能将胥口湾水源地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大时空尺度下的水环境演变

  当前,在继续加大太湖流域治理力度的同时,更要深入研究大时间—空间尺度环境情景演化的预测、环境的深度不确定情景发现以及环境情景形成与演化机理等问题,便于制定更科学、更精准的治理政策和具体措施。

  微山湖的变迁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让位于山东省济宁市的微山湖家喻户晓。不幸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微山湖,在2000年前后,微山湖变成了一湖“酱油汤”,荷叶凋零,鱼虾灭迹。但今天我们看到的微山湖依旧碧波荡漾,风光旖旎,美丽如画。在这十余年间,微山湖究竟经历了什么,如何从一湖“酱油汤”重新成为“一湖清水”?6月初,记者来到微山湖探访。

  陈阿江:以社会学视角审视水污染治理

  提及水生态治理,大家多想到水生态监测、污染治理等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相关的词汇,事实上,社会科学研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这一认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跨学科协作推动生态治理研究

  南四湖是山东省最大的淡水湖泊,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泊。2002年国家启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后,南四湖流域的生态治理和水质改善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如何在此基础上,根据南四湖流域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优化生态治理机制,需要学界更多地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视角展开研究。

  打造鄱阳湖区域低碳经济产业链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在我国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先试先行,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把开发和保护有机统一起来。

  吕忠梅:分层分区治理水污染

  严重的水污染和水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直接因素。围绕水环境治理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

  李长健:加快制定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条例

  构建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围绕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长健。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