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5·17”讲话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
2017年05月05日 08: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5日第1200期 作者:

  编者按: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凝结着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和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巨大的理论说服力和思想引领力,为做好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年来,学术界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一时代性课题的基本要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5·17”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本期特别策划邀请部分国内学者从不同学科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切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协力贡献学理智慧。  

  成长春:彰显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的时代魅力

  唯有顺应社会大变革,才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深刻阐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明确提出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时代性课题,为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在这一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重温这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的理论精髓和实践要求,核心要义在于牢记使命,不负时代,积极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智慧。

  洪银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当前学术界正在推动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贯彻落实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

  李林:以“5·17”讲话精神为指导加快建构中国特色法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5·17”重要讲话,对在历史新起点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具体言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应当坚持和突显以下属性特征。

  薛澜 张帆: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术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建构

  “十三五”期间公共管理学科应持续关注政府改革与治理、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公共组织理论和政府工具等传统研究领域,针对重大基础研究问题激励原始创新,适应深化改革的需求,推动重点突破。

  胡正荣:新形势下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建设

  新闻传播学科作为社会科学家族中的年轻一员,兼具“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三重属性。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科在中国得以快速发展,研究方法日益成熟,研究成果令人振奋,但发展之路上也不乏挫折与迷茫,学科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尚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的“5·17”讲话为新闻传播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指出了方向,深入贯彻讲话精神、进行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的构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陈众议:借镜观形 重估经典——外国文学学科建设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现成药方,而是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如何站在国家利益和全球治理的高度把握本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审时度势、进退中绳,始终是头等重要的课题。

  邓纯东: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一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已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聚焦点,落实到了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落实到了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在面对错误思潮时敢于亮剑,唱响了中国舆论场的时代主旋律,为给中国社会健康发展扩充了理论正能量。

  瞿林东:自觉继承中国古代优秀学术遗产

  近些年来,中国学人就如何进一步把中国学术推向世界,并在国际学术话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问题,展开多维度、多层次、多学科的深入探讨。有关“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讨论,除了要有持续性、要从理论上发掘新的见解,从具体的学术工作中发现新的成果,还要有耐心,以求铢积寸累之效。

  韩喜平: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一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更加准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以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断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