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长城关塞的历史巡礼
2016年12月16日 08: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16日第1111期 作者:

  

  编者按:长城关塞,是凝结着中华民族汗水、智慧与血泪的建筑奇迹,是历代军旅文学吟颂的重要对象,也是近代抵御外侮的险要军事依托。本期独家报道将带您穿越远古狼烟与近代战火,行走于名关之间,出入诗词典籍与口述史料,对长城关塞作一次历史巡礼。

  从山海关到玉门关:走近长城关塞

  “片角吹残夜,雄关铁锁开。古城连堞响,奔马踏霜回。”关塞是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一座座关塞见证了千年风雨沧桑,许多惊心动魄的重大战役都与长城关塞的得失有关。自2007年开始,本报记者东临沧海,西出阳关,沿长城走向,临雄关漫道,从大海到大漠,寻觅一个个在历史的云烟里斑驳风化的传说,领略历经千年、被无数文人墨客和戍关将士魂牵梦绕的重重关塞风貌。

  抗战烽火中的长城关塞

  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长城诸关雄镇北方,发挥了抗击游牧民族南侵、捍卫中原腹地的战略功能。近代以后,长城关塞的军事防御作用有所消减,但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战略屏障的缓冲作用。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居庸关、平型关、雁门关、娘子关等雄关险隘,成为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重要阵地。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长城一带上演;无数英勇壮烈的忠魂,在一座座关塞下长眠。近期,本报记者前往娘子关、平型关等处实地探访,缅怀先烈的功绩,追寻远去的硝烟。

  关塞是长城学重要研究对象

  历史上的长城绵延万余里,大小关塞多达千百处。一座座雄关,是当时建筑水平、军事科技与军事思想的反映。经过历史的沉淀,尤其是近代抗日烽火的洗礼,它们已成为保家卫国爱国情怀的标志与尚武进取精神的象征。研究长城关塞,可以发掘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可以催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请他介绍长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阐述关塞在长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