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秦汉帝陵——大一统时代的社会缩影
2016年08月12日 08: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12日第1028期 作者:

  

  编者按:秦汉大一统时代,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社会缩影的都城及都城缩影的帝陵,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国都城和帝陵文化传统。从秦与西汉帝陵的规划布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两个王朝思想的痕迹,以及它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

  秦始皇帝陵揭秘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秦始皇帝陵丽山园,南倚骊山,北临渭水,范围约60平方公里。自秦俑发现40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俑考古队的专家对其进行了长期考古勘探和发掘。随着揭露的新发现越来越多,结果却让人更加困惑:陵墓封土高度与史籍记载不符;陵墓周围未发现大火焚烧或大规模盗掘痕迹;数量和品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陪葬坑,看似毫无章法,不少超出陵园范围;考古勘探范围不断扩大,陵园整体布局仍然无法与中国传统的对称美学统一起来,等等。

  咸阳古道 寻西汉陵阙

  唐代诗人李白《忆秦娥》中有“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对西汉帝王陵的写照。残破的汉家陵阙与萧瑟的西风残阳,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一幅凄美的意象。从2015年8月到今年盛夏,本报记者从西安出发,绕杜陵,登霸陵,经“泾渭分明”的泾渭交汇处,一路向西,沿渭河踏遍咸阳古道,探寻西汉11座帝陵的历史沧桑。

  陵邑在西汉时期至关重要

  陵邑,又称陵县,是通过迁徙大量人口聚居在帝陵旁而形成的行政区域。它以帝陵、后陵为中心,满足古代帝王修筑庞大陵寝园林、保护陵寝以及祭祀的需要,是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特殊行政区,陵邑存在于西汉王朝的大部分时段,它与西汉京师长安关系密切,对整个西汉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陵墓若都邑:历史研究的独特视角

  “事死如事生”是中国古人的基本观念。《吕氏春秋》说,“陵墓若都邑”,说明统治者的陵墓都是仿造都城及其宫殿建造的。对于考古学研究而言,不同的遗迹、遗物,在不同学术研究目的上的作用不同,在不同科学研究课题中的“权重”也不相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认为,秦汉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重要时期,国家政体从“王国”发展为“帝国”,作为“帝国”缩影的都城及都城缩影的帝陵,无疑与“王国”缩影的都城及都城缩影的“王陵”有着巨大的不同,“帝陵”与“王陵”二者的不同是由不同“政治时代”、不同“政体”所决定的。而这种不同的“物化载体”表现形式,对于“帝陵”而言主要是通过地面陵寝建筑的“外向”发展表现出来的。“陵寝建筑”及其中的活动,是秦汉时代的“陵墓若都邑”之集中体现。

  用秦俑传播中国文化

  秦俑被誉为“20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秦俑面世后,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把秦俑作为文物展览的主角予以推介,继1982年第一个秦俑专题展在澳大利亚举办后,至今已出访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80余座城市。秦俑军团所到之处,架起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盛夏时节,记者就秦俑的海内外巡展和文化交流等细节,采访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田静。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