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千年流寓文士——王风被岭南 诗书化蛮荒
2016年05月20日 08: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20日第970期 作者:

    

  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唐宋以来,大批中原文化人士因各种原因流寓岭南,他们的到来可谓是一场“文化拓荒之行”—— 兴办教育、著书立说、讲学授徒等,使中原“王化之风”拂过整个五岭大地。在唐宋时期,这些流寓文人给当地文化带来了一股清风,并逐渐沉淀下来,构成岭南文化的有机部分,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流寓文学:古代文学研究新视角

  近年来,伴随着文学地域性研究的热潮,流寓文学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尤其是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从流寓角度来考察作家作品极大地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详细了解了当前流寓文学的研究现状。

  流寓文士诗作提升岭南山水意蕴  

  唐宋以来,流寓文士大规模涌入,他们在带来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的同时,也用自己的诗文记录和感受着岭南大地的多姿多彩。根据对《全唐诗》中涉及岭南地域书写作者的粗略统计,岭南籍有31人,流寓文人234人。清代汪森编写的《粤西诗载》收录了汉代至明末的写广西的诗歌3118首,另附有词45阕,作者计832人,但广西籍仅有56人,多数为流寓文士。这些入岭文人的作品迅速传播到中原地区,使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唐宋时期人们对岭南的认识几乎全部来自这些流寓文人的作品。

  “流寓”概念探源

  “流寓”一词由来已久,据考证,其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在《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作为一个词语,《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在异乡日久而定居。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两大权威词典的释义侧重略有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流寓”的本质应该是离开本土而移居他乡。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代是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尤其是诗歌创作空前绝后,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给后世留下了无数佳句名作。那些被世人传诵了千年的诗歌,很多都是诗人在艰辛的流寓生活中写成的。有人说,如果没有唐代诗人的流寓经历,或许唐代诗歌的内涵会贫乏许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刘禹锡研究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伟华表示,“流寓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柳宗元的廉政思想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孙昌武先生认为,柳宗元就是这类人的杰出代表。柳宗元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一生勤政廉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廉政思想。

  略论流寓岭南的南朝诗人

  从岭南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看,岭南文化是在唐代以后取得较大发展的。这一时期,众多或被贬放,或前来避难、为官的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作为当时的文化精英,他们一方面以诗文书写岭南、表现岭南,使岭南风物较早被作为审美对象进入文人创作视野,岭南生活成为其人生历程的转捩点,促进了创作风格的转变;另一方面,他们也成为当时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使岭南本土文化快速融入中华文化发展版图。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