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
2016年05月13日 08: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13日第965期 作者:

  

     

  编者按:随着中国的崛起,现代性问题的阐释已经不可避免地与中国道路结合起来,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哲学的进步。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现代性的建构必须克服一种文化的障碍,确立起重新发现中国的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这就意味着,在当今多元化世界,我们必须在超越决定论和依附性的前提下,确立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自主性及其主体性的实现方式,并寻找更加广阔的思想空间和发展空间。这正是我们讨论现代性的中国内涵或中国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动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介入性和在场性,正在于为中国现代性概念的生成和体系建构提供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引。为此,我们邀请学者围绕“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推动学术界开展深入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性问题   

  什么是现代性?这一提问的实质是探寻现时代的历史特征是什么的问题。可见,对现代性的提问是一个人类自我反思的历史课题,其反思的对象是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化运动,其反思的方式是批判。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是后现代思潮,尤其是关注尼采、韦伯、福柯等人的哲学思想。其实,对现代性展开最深刻的历史批判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化运动产生最深刻影响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实践观念:起源与现代性困境   

  人们常用“现代性困境”或“现代性危机”来表征现代实践方式所陷入的悖谬境况,并对这种现代实践方式及与之相应的观念表现形式进行批判。此即所谓现代性批判。但当人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却只是直接抓住现代性观念的现成表现形式进行批判,忽视了对使得现代实践方式获得其合理性表征,即在观念上获得支撑、引领和确证的现代实践观念及其起源的考察。这就要求我们,详细考察现代实践观念的起源,继而在其与现代性的关联中发现现代实践观念的缺陷及其克服之道。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重建   

  在“历史何以为历史”以及“历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上,人们一直纠缠不休。撇开文明进程中渐次呈现经验的直观的各民族之多样态“历史的”具象,在精神形而上学深度反思、追问的意义上,人类面对并必须回答的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自古及今,人类依照自己“进入”、“创制”、“支配”、“拥有”历史的方式对于现有人类史的诸种解释,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具有合法性?这个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贴近人们热衷的现代性问题,进而展现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反思“启蒙现代性批判”   

  所谓启蒙现代性,就是一种以征服、支配自然为出发点,以科学知识万能、技术理性至上为特征,以人类(个体)中心主义为核心,以历史进步为目标的文明乐观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它坚持人类(个体)中心主义;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它坚持个体主义;在人与神关系上,它宣扬人本主义;在感性与理性关系上,它坚信理性主义;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关系上,它推崇技术理性;在历史与未来关系上,它坚持进步主义。简言之,启蒙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就是技术理性主义、个体中心主义、文明进步主义。  

  吉登斯反思现代性的社会主义情结   

  吉登斯的“反思的现代性理论”是其长期研究现代性问题的理论总结。他从全球化的冲击、日常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变化以及后传统社会的出现等重大社会变革的背景性批判入手,提出“重构激进政治”的思想,尝试打造一个“全球世界主义秩序”的制度框架。这实际上是吉登斯基于左派立场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策略,体现着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内涵。   

  现代性批判的两种路向  

  众多的现代性批判话语大致可以被划分为“反思启蒙理性”和“后现代主义解构”两种路向,这两类话语均在深刻体会现代性负面价值的基础上展开言说,但在如何指引理性及现代性未来出路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从唯物史观视角反思现代性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各种后现代理论的兴起,现代性批判理论一直是国际理论界的热点话题。在这样的宏观理论背景下,从唯物史观视角审理和反思现代性问题,既是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论域。  

  规避现代性风险 践行现代化道路

  作为一个典型的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许多现代性问题,因此我们要不断回应自身所面对的现代性问题。从根本上说,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不能离开马克思,我们不仅需要开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视域,而且要不断激发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现实活力,从而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理论。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虽然生活在19世纪,却以超凡的社会洞察力和历史前瞻性,树起了现代性批判的大旗,开启了现代人的自我反思、质疑和批判之路,这一思想的影响力穿透了历史局限,在中国大地上得以发扬,并成为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理论指导。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性思想   

  面对全球现代性发展中的危机与困境,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中所凸显的矛盾与冲突迫切需要我们反思发展的方式和途径,进而反思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现代性”本身。而正在遭遇全球化时代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问题以及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等问题,恰恰契合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路径。从根本上说,当代社会发展不断呼唤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话语的出场,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不仅能够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而且还能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