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
2016年05月06日 07: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6日第960期 作者:

  

  编者按:在我国都城规划和营建史中,利用中轴线来组织城市建筑空间布局的做法古已有之。中轴线具有哪些历史文化渊源,又将如何穿越历史,通向未来?为此,本报多路记者分别考察了关中地区、南京和北京的中轴线,采访多位专家,探寻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走在北京的脊梁上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自2011年启动。作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贯穿南北,气势如虹,在现代城市发展规划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学者称作正在按照“有机生长模式”发展。在我国都城规划和营建史中,利用中轴线来组织城市建筑空间布局的做法古已有之,北京中轴线是其中的代表。中轴线具有哪些历史文化渊源,又将如何穿越历史,通向未来?为此,本报多路记者分别考察了关中地区、南京和北京的中轴线,采访多位专家,探寻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都城中轴线:见证城市的历史

  囿于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以土木为主的建筑特性,古代都城所包含的许多古代物质信息,大多都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在考古人员的勘探下,体量巨大的台基路网、建筑构件和残片,近年来被不断发现,周秦汉唐都城蕴藏的丰硕古代文化信息逐渐被揭示。在关中地区,中国都城规划传统的重要标志——“中轴线”,日渐被拂去历史的尘埃,重现于世。

  在不规则城区内力求规整   

  在时间上,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最为接近的古代都城中轴线,是明清南京城中轴线。受山水环绕的地形、历代建城基础和军事防御需要等因素影响,明清南京城总体上呈现不规则“宝葫芦形”。但经过研究,专家学者大多认为,明清南京城在营建中仍遵循了以中轴线为主干的规划思想。循着这一思路,记者开始了对明清南京城遗迹的探访。

  从“双轴线”到“中轴线”

  古代都城“双轴线”折射了地缘政治与血缘政治的“二元”政治格局,古代都城从“双轴线”发展为“中轴线”是地缘政治强化与血缘政治弱化的表现。大朝正殿的“基点”是都城的“核心”,其处于帝国都城的“居中”、“居前”位置与“居高”地势。

  一条轴线 两位学人

  在我国都城规划和营建史中,利用中轴线来组织城市建筑空间布局的做法古已有之,北京中轴线便是其中的代表。然而直到20世纪,有关中轴线的题目才被激活,以梁思成、侯仁之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展开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显著深化了人们对于中轴线的理解。

  保护利用都城规划的“活化石”

  作为侯仁之先生的弟子,张宝秀教授在其导师开辟的学术道路上未曾停步。多年来,她与同道和学生一直潜心于北京中轴线保护、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空间重构与城市文化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回顾张宝秀教授的学术生涯,记者感受到了知识的薪火相传。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