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中华文明探源——石峁遗址
2016年01月22日 08: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22日第893期 作者:

  编者按:石峁遗址的发现改变了学术界对新石器时代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认识,引起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的反思,为正在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输入了新鲜血液。

  石峁遗址聚落等级化趋势明显,环壕、城垣等防御设施成为聚落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占卜等现象常态化;大型宫室、祭坛、王陵等考古发现对进一步理解“邦国、王国、帝国”框架下的中华早期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石峁遗址更新中国文明起源认识 探访国内已知最大史前城址

  石峁遗址聚落等级化趋势明显,环壕、城垣等防御设施成为聚落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占卜等现象常态化;大型宫室、祭坛、王陵等考古发现对进一步理解“邦国、王国、帝国”框架下的中华早期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石峁石人像佐证文化交往

  在2015年的考古发掘中,石峁考古队在石峁外城墙一处“马面”旁坍塌的筑石中发现了一块完整的石雕人面像。数年前,有学者就对石峁遗址展开考察,公布了一批特征明确、造型独特的石雕人面像,数量20余件。迄今为止,传说出土于石峁遗址高等级建筑的核心分布区“皇城台”一带的石雕人面像已有近30件。石雕人面像在欧亚草原西部源远流长,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自史前至商周时期断断续续有石雕人面像的存在。石峁遗址出土的这些石雕人面像是否和其西北部的文化有关系?是否史前早期就存在中西文化交往?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物。

  石峁并非一座孤城

  石峁城址并不是一座孤城。近期考古发现,在石峁遗址周围数十平方公里范围内,共有十多个小的石城遗址,其面积从几万平方米到数十万平方米。石峁考古队2014年的调查确认这些石城遗址与石峁遗址处于同时代。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曾表示,陕北榆林一带龙山时期遗址数量丰富,分布密集。陕西榆林文物部门登记在册的遗址就有吴堡县后寨子峁、佳县石摞摞山等678处遗址。附近内蒙古鄂尔多斯朱开沟、房塔沟、寨子上、西麻青等龙山文化遗迹相距不远。近年来的考古还发现,黄河中游的河套地区史前文化传承有序,河套地区与西北齐家文化、南方良渚文化、中原二里头文化和燕山南北新石器时代至商周之际存在许多共同的文化因素。

  跨学科文化阐释实证性考古学证据

  石峁遗址的发现改变了学术界对新石器时代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认识。龙山时代至夏代早期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石峁遗址的发现不仅为以往出土的石峁文物年代、文化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背景,亦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对进一步理解“邦国、王国、帝国”框架下的中华早期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尊卑观念在石峁祭祀遗迹得到反映

  观察石峁祭台和城墙周边出土的众多人类头骨能得出什么结论,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怎样解读这些历史遗存。我们权且把考察重点集中在这里的三层祭台和这些人头骨上,试图解析他们被先民所寄予的象征意义。

  气候变化影响石峁古城兴衰

  在中国古代,农业是上层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支撑系统。而古代农业年成的丰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气与气候状况的好坏。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粮食生产安全进而影响粮食的获取和利用,并反映在人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