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社科界在行动——助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5年11月20日 08: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20日第849期 作者:

  

  编者按:9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京举行。“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本届论坛的研讨主题之一,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多位学者围绕这一主题,从学理视角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研讨。本期“特别报道”特摘录与会专家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坚持协调发展新理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我认为,坚持协调发展,需要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

  开放发展: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十八届五中全会阐释的开放发展理念、勾画的开放新格局、提出的开放新期许,必将成为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新引擎。开放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和平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以人为本理解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了坚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如何理解坚持绿色发展的深远意义?这给哲学研究带来了哪些新课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景源。

  重视“创新”理念的引领作用

  日新月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应用研究方面,给社科界提出了新要求——立足当代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大力开展问题驱动型研究。

  共享发展理念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磅礴力量

  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列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的首位,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把握和高度自觉。这是“十三五”规划的突出亮点之一。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制度自信

  备受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了,会议的成果充分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步履更加稳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清晰准确,办法和举措更具有针对性与操作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保障,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迈出了一大步。

  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

  深化改革培育国际经贸合作优势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等六项原则。如何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深化改革,记者采访了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张述存。

  统筹国内国际 实现互利共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围绕坚持这一原则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推进这一原则落地实施的路径等话题,记者采访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吴先满。

  高素质国民是强国基石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一目标的提出,无疑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亮点之一。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如何把握新的发展目标,砥砺前行?新的目标给学术界带来了哪些新的课题?学术界如何为实现这一目标贡献智慧?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

    以创新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

  “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战略路径选择。创新和开放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重要动力源泉;协调和绿色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质量和水平追求;“共享”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核心价值取向。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努力创新区域性整体扶贫机制

  贫困一直是困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性难题。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及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具有前瞻性,也极大鼓舞了关注贫困问题的广大群体。

  增强制度治理的权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实际上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要求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抓住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五中全会为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规划提出建议,明确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作为新的目标要求之一。这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认识、新进展,把国家治理现代化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之中。这一重要完善,既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提高了层次和标准,又提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治理和法治基础,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进展,就不可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更难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建设适应“绿色发展”的制度

  “绿色发展”是五中全会确立的我国“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理念。“只有加强绿色发展研究,科学预测其实施前景和障碍,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才能为科学制定‘十三五’可持续领域的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表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一是绿色发展的科学含义;二是绿色发展的系统要求;三是绿色发展的空间结构;四是绿色发展的制度安排。

  科学理念引领经济布局和发展

 “十三五”规划建议绘就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被视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战略部署。其中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引发了外界对中国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的猜测,就与此相关的未来经济增速、潜力及具体发展理念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曾参与过“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建议起草的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

  减贫研究可“三管齐下”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因为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扶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接收”到诸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及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等这些减贫新信号的学界,又作何理解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向德平教授。

  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落

  中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围绕民族地区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龙马村精准扶贫联络员、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庆福。

    下好“十三五”城市规划的“先手棋”

  城市规划主要是关于城市空间资源的制度性安排,并作为一种基础设计和配置而深刻影响到人口集聚、经济增长、社会生活、文化消费等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领域。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