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中华文明起源系列报道——仰韶文化
2015年07月31日 08: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7月31日第779期 作者:

  

  

  编者按: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一支主干。1921年,仰韶村遗址的发掘,开启了中国新石器文化研究的序幕,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开创了中国远古文化研究的新时代。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展现了中国氏族制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重心,北抵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长江,东至大海,西接甘、青地区。几十年来,西安半坡、陕县庙底沟、灵宝西坡等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和全面研究使仰韶文化的面貌更为清晰。伴随着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对仰韶文化的认识不断丰富,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的连续发展,终于汇聚形成以商周文明为核心的主体。   

  仰韶村:中国考古学圣地 

  谈及仰韶文化,仰韶村是一个必须提及的名字。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这里发现了含有彩色陶器的史前文化遗存,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从此,仰韶村这个普通的豫西村落进入世人视野。今年6月底,记者来到仰韶村。盛夏的仰韶村文化遗址,安静地沉睡在田野之中。置身于阡陌之上,薰衣草的香气扑面而来;阡陌一侧的断崖上,古文化层带清晰可见,触摸几千年前遗留下来的文化堆积,能够让人感受出远古丰富而神秘的气息。 

  杨官寨遗址完美展现聚落布局

  杨官寨遗址位于陕西省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面积80余万平方米,为关中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的超大型聚落,主要由庙底沟文化和半坡四期文化组成。

  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主根  

  1921年,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确立了“仰韶文化”,这也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研究的开端,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纵贯两千年,仰韶文化形成了一个极为稳定的核心区域,深深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进程。

  庙底沟文化奠定多元一体文明基本格局  

  探寻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庙底沟时期注定绕不过去。与半坡时期相比,庙底沟时期的聚落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其社会格局、社会组织形态是怎样的?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

  在文明起源探索中认识仰韶文化

  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目前发现仰韶时代的遗址数以千计。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学术界逐渐建立起从半坡、庙底沟到西王村类型的文化发展演变框架。

  科技考古揭示仰韶文化信息

  仰韶文化研究近百年来,大量自然科学方法被运用于不同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的研究中,从农业到手工业、从自然环境到人地关系……结合不同的科技考古手段,为人们认识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科技考古在仰韶考古研究中的应用,解决了哪些有争议的重大问题?如何通过科技考古对遗迹遗物的分析,展现仰韶文化时期氏族社会发展状况?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张居中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保守”的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长达两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极为稳定的文化发展核心区域,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半坡类型对豫西南地区文化发展的影响。到了庙底沟时期,仰韶文化以彩陶为标志,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文化整合,对豫西以东直至山东地区、淮河上游及长江中游地区、甘青黄河上游地区以及河套地区的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仰韶文化各个发展阶段对其分布地区周边的文化影响,无疑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基于此,有学者重新提出了“中原文化中心论”的观点。

  庙底沟文化:中国史前第一次艺术高潮

  在中国史前时代,彩陶成为分布在黄河流域及附近地区的仰韶文化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表典型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文化,其彩陶技艺代表了中国史前艺术的伟大成就,并对周围文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庙底沟文化彩陶上的鱼纹、鸟纹、花瓣纹以及其他各种几何纹饰图案是如何形成的?仰韶文化的演变是否在这些彩陶技艺的变化中得到体现?仰韶文化与周围文化的关系是否在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与影响中有所反映?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