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中华文明起源系列报道▪二里头
2015年07月03日 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7月3日第758期 作者:

  

  叩开三千余年前早期中国大门

  河南偃师市翟镇镇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在三千多年前曾是一个“黄金地带”;如今站在一片麦田中举目四望,眼前不过是几个普通的村子。如果不是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发掘,很难相信三千多年前这里曾是一座统御万方的王都,更难相信它会在中国乃至世界早期文明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麦田里的“城套城”

  在麦田旁的一处工地上,考古发掘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他们发掘的,就是今年先后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4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的东赵遗址。

  走进历史名村二里头

  讨论早期中国文明史,二里头是个无法绕过的地方。二里头文化,以二里头遗址而命名。二里头村也因此获得国际知名度,国际学者不远万里而来,为的就是一探早期中国的究竟。

  探索“学术圣地”:惊喜不断 论争不绝

  一次半个多世纪前的调查,一篇仅有9页多的调查报告,掀开了有关二里头遗址这块“学术圣地”学术史的第一页。56年来,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不断产生令人惊喜的成果,而围绕着二里头出现的诠释与论争,也都深化与丰富了对早期中国的认知。

  “最早的中国”

  4300—3800年之前,“早期文明版”的逐鹿中原上演,最后,二里头人建立了一个繁盛而强大的早期国家,并向四面八方辐射其影响力。因此,这里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

  讲好二里头故事需要大众学术

  考古学的出版物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层次,一端是“阳春白雪”级别的考古报告,另一端是占领地摊的“考古探秘”类读物。对公众来说,考古报告有点像文言文,更像是看不懂的天书,需要有人来做话语转换工作;占领地摊的猎奇戏说类读物,读得时间一长,读者就觉得它们还是隔靴搔痒,且明显拼凑而成。介于两端之间的第三层次即是大众学术。

  发现“最早的中国”

  6月的一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遗址发掘主持人许宏,刚从二里头遗址发掘工地返回。他告诉记者,天气虽热,发掘却仍在进行,工地上研究人员、技师以及工人们每天的工作十分辛苦。

  早期国家的一道曙光

  宫本一夫是目前中国学术界最熟悉的日本考古学家之一。他撰写的《从神话到历史》作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的第一册,被译成中文后在中国成为畅销书之一。记者与宫本教授联系采访时,他正好在北京大学参加学术会议,许宏研究员也参加此会。会议结束后,拉过三把椅子,采访就地开始。宫本教授的汉语流利而清晰,完全不用翻译。作为日本学者,他同样有“二里头情结”,他曾数次考察二里头遗址,其中一次还观摩、实测出土文物。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