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走进瑰丽多姿的岭南古村落
2015年04月03日 08: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3日第722期 作者:

  

  编者按:古村落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在特定历史中形成并保存至今的传统乡村聚居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的加快,大批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厚重历史价值的古村落逐渐衰落或消失,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广袤的岭南大地,散布着数百座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的传统古村落。这些古村落不仅保存着大量精美的古建筑,而且有千百年的民俗文化在顽强地传承着,它们见证了岭南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些悠远的古村落,感受历史脉搏沧桑而强健的跳动。  

  古村落:岭南文化的传承载体

  在岭南大地上,散落着一颗颗犹如璀璨明珠般的岭南古村落,它们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深邃,表现形态多姿多彩,是岭南乡土文化的“活化石”。“青砖祠堂石板路,水田鱼塘绿蔗林,古树榕荫卧水牛,喧闹嬉戏鸡鸭群”。这些诗句是岭南千万村落的剪影,更是岭南文化繁衍的积淀。岭南古村落既有中国古村落的共性,又有岭南文化的鲜明特质。在岭南学者看来,其中广东古村落以广府古村落、潮汕古村落、客家古村落为主体。

  逢简村:梦里水乡在岭南

  到访逢简村时,雨来得恰好,村中偶尔闪过一两把花折伞。淅淅沥沥的小雨给这座水乡古村添加了一抹别样静谧,仿若传统水墨画,朦胧悠远。纵横交错的小河里,闲游的小鱼成群结队。飘荡的水莲,如绿玉一般,昔日的桑基鱼塘痕迹仍存,古意悠然。

  

  大数据助力古村落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构成昔日基本社会单位的村落正在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与之相伴的,还有蕴含其中的千姿百态的村落文化。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完善传统村落名录和开展传统民居调查,落实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规划。

  “空心”古村落如何留住乡愁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村落日渐凋敝,维持古村落的文化空间日趋狭窄。古村落,早已成为游子记忆深处的“思乡”符号,而真正生活其中的居民却愈发稀少。当前,古村落“空心化”趋势日益凸显,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和瓶颈。

  岭南古村落中的宗族与乡族自治

  经过2014年青奥会的洗礼,南京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明城墙修复、六朝博物馆建成,四大绿道建成、国内首条无接触网有轨电车投入运行,多条地铁线路开通、城西干道打通……南京,这座古城的脉搏已经与世界相通,用现代化的手段展示着自己的文明与自信。在文博建设方面,全新打造的六朝博物馆、中国科举博物馆开门迎客,成为了节日旅游的新景点。趁着春节假期,记者来到了去年刚刚落成的南京六朝博物馆一探究竟。

  记者手记

  长街古巷,清幽古朴;宗祠序列,庄严肃穆。若至夏,荷香风送,鸟嬉榕荫间,莲动下渔舟。称之为“诗意的栖居”再不为过。这些古村落给人幽静雅致之感,时光在此驻足,任人来人往,那些古建筑群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不动声色,唯有旧迹斑斑的老墙和年年新绿的枝丫提醒着年华的变更。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