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孔子学院——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
2015年03月27日 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27日第719期 作者:

    

  编者按:自2004年开始至今,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之花已开遍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为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信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 时说,“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一如既往支持孔子学院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人民心与心的交流,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5年,孔子学院发展走向新的“十年”。在这样一个新起点上,我们邀请世界多个国家的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孔子学院获奖学金学生以及孔子学院公派教师、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代表等等,请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感悟,带您走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展示多元视角下孔子学院为推进世界文明交流前行的步伐。

  孔子学院连通中国与世界人民的梦想

  从2004年首家挂牌,到如今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十年征途,砥砺前行,从无到有,茁壮跨越,孔子学院已成为盛名远播、举世瞩目的中外文化交流平台,成为增进友谊、构建和谐、连通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美好梦想的桥梁纽带。

  汉语改变了我的生活

  我是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的本土汉语教师,目前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从小,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教师。高考那一年偶然得知孔子学院,我欣喜若狂,下决心选择学习汉语,我开始努力地准备考试,当我顺利地考入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汉语系时,我想我终于可以真正地踏上学汉语这条道路了。从我开始接触汉语到现在,已经有五年多了,汉语不仅让我离梦想越来越靠近,更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了我的社会地位。

  英国孔子学院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

  从2011年10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开始,我荣幸地担任第一任外方院长。如今三年过去了,我亲身经历了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从起步到发展的过程,见证了孔子学院的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

  外方院长眼中的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了中国,不仅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机构,也是中国重要的全球教育项目之一。孔子学院的成功,不仅表明中国人民希望与全世界人民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发展更深远的友谊和合作,同时也实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即全世界更加需要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和现状,这是世界人民的必然需要。

  做好中美人文交流的平台

  从2004年到2014年,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合作院校南开大学和各界朋友的支持下,马大孔子学院不断进步,健康发展,为中美之间的人文交流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孔子学院具有独特优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文化交往不断增多,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播已成为国家实力与其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语言文化推广逐渐受到重视,开始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2004年,孔子学院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仅用十年时间,就在数量上超越了英法德西等国语言推广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成果。这种跨越式发展态势,不仅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的需要,也主动顺应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时代大势,其积极意义得到了国际主流舆论的充分肯定。

  立志做好中国与印尼文化沟通的桥梁

  不到一个月时间,我收到了北京语言大学的录取邮件。2013年9月,我来到北京。转眼间,我在中国的学习时间已经过半,已经逐渐适应并习惯了这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和友善。我发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拼搏着。受到他们的感染,我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不怕困难和挫折,珍惜每一次进步的机会。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次上汉语课,在补充教学部分,我向学生介绍乐府诗《长歌行》的前四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这个班是我开设的零起点的成人汉语班,我教他们一年多了,学的是《当代中文》课程。

  相知在民间

  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有一个美丽的城市,叫乔力番阿塔,那里湖光山色,是一个避暑的天堂。2010年9月,孔子学院在乔力番阿塔的基洛夫中学成立了教学点,今年已升为孔子课堂。

  搭建文化交流的友谊桥梁

  孔子学院致力于帮助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国语言与文化,由此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可以说,孔子学院是增进中国和世界相互了解与友谊的一座桥梁。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