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历史虚无主义评析
2015年01月16日 08: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16日第693期 作者:

  

  编者按: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格局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广泛,颇为扎眼。这种错误思潮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的旗号,以偏概全,歪曲历史事实,否认历史真理,很有迷惑性,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造成了思想混乱。为科学批判这一错误思潮,2014年11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历史虚无主义评析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期特别策划即在此次会议的基础上,约请有关专家学者撰著而成。

  历史虚无主义是对社会主旋律的消解

  古往今来,一切民族和国家在进步发展中都重视自己的历史,善待自己的历史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为害甚烈。这种思潮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民族的文化和精神,采取轻蔑的、否定的态度,甚至把历史特别是把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说得一无是处,引起了一切关心党和国家命运的人的关注和忧虑。

  从“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谈开去

  “历史是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一论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构建时期,史学界就曾进行过讨论。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论题反映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学治学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是坚持用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指导历史研究的问题。

  同错误思潮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汹涌澎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趁机沉渣泛起,卷土重来。这种貌似学术争论的思潮,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等旗号,歪曲和否定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歪曲和否定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革命史,歪曲和否定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史,歪曲和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史。从历史虚无主义的矛头所指,可以断定它是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意识形态进行挑战的政治思潮。

  哈耶克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教师爷

  哈耶克试图把深受资本主义剥削的无产阶级拉回到“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中去,以此来消弭工人阶级“社会意识的觉醒”,从而为资本主义开“万世太平”,这就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普及历史研究成果 应对历史虚无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和蔓延,批评、批判和抵制这一思潮的论著不断推出。这些论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渊源、形成背景、主要观点、具体表现,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总结,深刻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也提出许多克服、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笔者在此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背景予以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复杂国际背景

  任何思想都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泛蔓延,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

  历史虚无主义既诬古人又误今人

  本次《食品安全法》修订最突出的特点体现在总则部分,比如明确了企业的第一责任,明确了食品安全属地化管理,将食品安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挂钩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明确提出了社会共治的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积极意义。

  革命与现代化:正确看待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

  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将革命与现代化对立起来,并否定近代中国的革命运动。如何看待革命与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故有必要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现代化问题进行辨析。

  存史资政 育人护国

  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进行所谓“反思”、“重评”、“消解”和“重构”,与唯物史观争夺历史问题认识上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为其所推崇的政治意识形态提供所谓历史根据。历史虚无主义并非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借史论今、参与现实。历史与现实越密切,与当代越接近,历史虚无主义就越活跃,影响越严重。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侵蚀对象和混淆历史是非的舆论场。

  马恩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

  当前,一些对历史研究持虚无主义观的人对唯物史观展开新一轮攻击,妄图否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研究的科学性。为了更好地辨识历史虚无主义,有必要扼要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驳。

  从学理上批判与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历史学领域成绩显著,思想活跃,研究深入,成果丰硕。但在如何对待历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上,出现不同声音,其中之一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近些年来,诸多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渊源、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历史演变、主要观点、具体表现、实质危害与克服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系统、全面的论述,但还需进一步“有理有据”地深入分析。所谓“有理”就是深化对相关概念在学理上的分析;所谓“有据”就是强化对客观历史的分析,避免仅仅从概念到概念的批评与批判。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动向

  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仅抛弃已有历史成果,积极鼓噪重新撰写所谓“真实”、“客观”的历史,而且质疑主流历史教学界的成果。中华文化如何才能形成内在的约束力和外在的警示力,再次考量中国学者的智慧和定力。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