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
2014年09月26日 07: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26日第651期 作者: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差异较大、区域特征明显。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伟大进程中,离不开区域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取得哪些经验?区域经济如何形成合力建设美丽中国?围绕这些问题,我们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为题,邀请相关学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探讨。

  结合地域优势定位生态功能

  城市与农村,平原、丘陵地带与山区,绿地、水域和荒漠要根据生态系统功能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做好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发展规划,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生态文明视角下——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在区际发展不平衡与制度条件可变的背景下展开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所积累造成的地缘结构上的“多元经济形态”决定了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是一个非平衡过程;渐进改革过程特征又决定了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照搬现成市场机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在矫正传统制度缺陷中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强调三协调

  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两者兼顾是一个尚缺乏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同时又是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难题。

  促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生态崛起”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所在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要在区域发展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生态崛起”。

  生态问题是珠三角转型的硬约束

  珠三角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区域,经过20世纪后20年的发展,珠三角依靠发展加工贸易而逐渐成为了世界工厂。与此同时,快速工业化也加速了珠三角的城市化进程。但不可否认的是,珠三角为此付出了高昂的生态成本。与工业化相伴而生,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珠三角持续发展的羁绊,对吸引高级要素和高端产业十分不利。治理生态问题,修复生态功能,使珠三角每年消耗大量的投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珠三角发展转型的一个硬约束。

  崇明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未来展望

  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文明理念在我国的提出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资源环境压力密切相关。实际上,我国不少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上海市开展了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实践探索,引起了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内的国内外广泛关注。

  建设区域生态文明长效机制

  当前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受发展阶段的制约,建设难度不断加大;现行管理体制机制缺乏长期的引导和激励;法律制度和政策工具不健全,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保障能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发挥科技的驱动和引领作用;生态文明意识普遍不高等。

  以区域经济发展合力构建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要求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

  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依靠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是前提,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是主体,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是辅助。我们要努力构建起三类制度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激励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