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2014年08月15日 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8月15日第634期 作者:

  

  编者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着该民族发展的文明程度。时代呼唤整体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对于处在全球化境遇和社会转型的当代中国人来说,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中推动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义重大。为推动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我们组织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主题展开探讨,以期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立足“群众”的马克思文化观

  马克思文化观的本质是什么?笔者以为,马克思文化观是确立在“新唯物主义”基地上的,倡导文化是为了实现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群众的精神解放的文化观。因此,马克思文化观是“群众”的文化观。……查看更多内容

  唯物史观视域中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世界历史进而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从唯物史观视角理解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明晰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未来的走向,亦有助于确定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查看更多内容

  马克思文化解放的立场

  人类的文化解放的实现以人在自由而全面发展中的文化创造和享受的方式出现,走向人对自身本质的真正占有。这就是文化解放在社会形态中彰显出来的历史辩证法。……查看更多内容

  民族与时代: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交响曲

  传统文化包含文化传统,即由凝固下来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为形式所呈现出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心理结构的一种现时代体现。至于是否是民族精神,那更要看它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为时代所重新熔铸。……查看更多内容

  威廉斯与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的异同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图景中,文化唯物主义,即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创立的一种文化分析范式,或者说美国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者马文·哈里斯指称的一种文化研究策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20世纪中后期英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那么它们二者之间有什么异同之处?……查看更多内容

  社会史与文化史书写范式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20世纪中后期,历史学进入了一个“以社会学为导向的史学新时期”,即“社会史已经超越政治史成为历史学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而在这场“社会史转向”中,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扮演着“支配性的解释范式”……查看更多内容

  文化的“形体”与“灵魂”

  要观察和理解文化,不仅要见其有形之体,更要识其无形之魂。作为人的“生活样式”,文化的每一种“体”的形式下都负载着隐形的“魂”。体载魂、魂附体,魂体统一构成了生机勃勃的文化体系。古往今来,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乃至各行业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每一文化体系都是它自己的“魂体统一”。……查看更多内容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建设不仅仅在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深层次上说,它的根本任务是要厘清思想混乱,清除价值观上的迷雾。……查看更多内容

  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毛泽东以辩证的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看待各民族文化的价值,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从文化的时代性看,要承认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了,在文化上外国比我们高;从文化的民族性看,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也都有它的短处。……查看更多内容

  在现代性的分裂中寻找民族自我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文化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关于文化发展的讨论一直向纵深发展,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有些问题直接涉及文化发展的前景与方向。这些问题的出现,既缘于文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与难度,又同考察文化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有关。为了推进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有必要加以辨析和说明。……查看更多内容

    全球化时代更要坚守文化主权

   那种让民族文化价值观简单“趋同”的要求,实质上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陷阱。这种观点实质上剥夺了某些民族国家的文化主体地位,凸显的仅仅只是某些强势文化主体的利益。……查看更多内容

  按文化生产的逻辑掌握文化领导权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究竟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那么,今天文化体制的改革必然要面对同样的问题:文化体制的改革是不是会动摇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生产上的领导地位?我们认为,要真正掌握和维持文化领导权,就必须让文化按照其自身的再生产逻辑来发展文化。……查看更多内容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