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战略论坛在上海召开
新全球化时代呼唤跨学科共识
2017年05月31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31日第1216期 作者:本报记者 刘倩

  5月27日,以“新全球化时代的战略互信与价值共识”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同济大学联合主办,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承办的第二届中国战略论坛在上海召开。与会学者围绕新全球化与中国发展的时代逻辑、“逆全球化”的问题与影响、新全球化时代的价值共识以及中国的大战略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孙麾表示,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范围内学者围绕全球化问题产生了激烈的辨析,毫无疑问,全球化是个多维度的概念,它不会产生单一的社会,也没有特定的方向,而是产生了丰富的多样性。我们现在用新全球化重新启动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建立战略互信、达成价值共识的新议程,以此破解全球进程中遭遇到的问题以及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使人类共享全球化的成果,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是举办本届论坛的重大意义所在。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杨洁勉在致辞中表示,针对新全球化时代的研究是大有广阔天地的,要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形成亮点,特别是在交叉学科建设方面要有新的突破,我们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现有全球化理论的框架和内容,加强整合体系化的创新。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江波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门洪华主持。

  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担当

  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共创全球发展,是中国秉持的基本立场,体现了中国在新全球化时代的责任与担当。对于新全球化时代中国方案的“世界历史意义”,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吴晓明表示,在新全球化时代之前,战略互信与价值共识是在现代性中被规定的,以资产阶级的“市民社会”为基础,在此之上建立了整个法权体系并衍生出国际权力体系。这种遵循“丛林法则”的国际关系体系很自然地推崇“中国威胁论”,而难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共鸣。随着现代性进入终结阶段,中国方案开启了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不再局限于现代性的范围之内,为新文明类型取得了根本定向。门洪华表示,中国要在解决自身与全球现实问题的同时,发挥价值引领者、战略引领者和思想引领者的作用。

  围绕新全球化时代中国方案的具体内涵,与会学者高度评价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意义。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济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包心鉴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当今世界发展中各种新要素相互作用的深入思考,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这一哲学和历史命题;“一带一路”倡议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是践行合作共赢新文明观的光辉典范。《求是》杂志社国际部主任杨发喜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了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诠释,将其视为中国古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新全球化时代的时代表述。

  在具体实践方面,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研究所所长吴心波认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具有独特的逻辑与路径,应在提供观念性公共产品方面发挥独特优势,实现全球治理的东西互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表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不仅会极大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而且会大大促进南北大融合。此外,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滨、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陆钢分别从“一带一路”与新一轮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世界意义、以史为鉴规避地缘政治风险等角度,对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实践进行了探讨。

  从“逆全球化”到新全球化

  面对“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的兴起,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叶险明从方法论角度认为,不应将“逆全球化”概念泛化,更不能将贸易保护或民粹主义的兴起简单等同于“逆全球化”。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喜平认为,当前所讲的“逆全球化”,关键是美国从主导全球化到开始形成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究其原因在于,过去的全球化未能解决就业、劳资收入差距及全球化金融风险不断加剧等问题。

  对于全球化呈现出的复杂态势,杨洁勉认为,要以哲学和历史的视野理解,要从当前“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现实挑战中、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中寻找愿景。因此,新全球化的概念更具包容性,也更能表达中国的立场。过去的全球化强调人员流动、资源配置、利益分享,而新全球化更加关注道义公正、机制建立以及代表权、话语权的扩大。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贞晔概括了全球化发展的逆反与深化并存的复杂性,以及大数据对新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存刚提到了新全球化在涉及的对象与范围上的整体全面性。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夏立平提到,发展中国家应当成为新全球化的主导者,中国等新兴大国将在其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实现参与者之间的共商、共建、共享。

  新全球化需要新共识

  生产的社会化以及在全球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广泛交往形式,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维度。全球化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提供更多契机,也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突显了文化差异。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詹小美认为,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一体化与多样性、合作与冲突互演共裂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空间衍生出新的特质,“价值共识”更加难以囊括所有的主体化要求,“平等权利”也无法平衡所有民众主张。因此,从空间交融的视域探讨价值共识建构、生长及阐发的运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义天从政治哲学角度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含的全球正义新理念。他认为,新全球化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生存下去的问题,是实施全球正义的条件问题,展示的是生活本身的极端性和残酷性。所以,谈论全球问题必须上升到命运的高度,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类交往、交易、交通等层面。中国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全球层面对人类生活的揭示,也是对危机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对全球正义理论这一来自西方全球理论的全球性批判与系统性升级。这是基于中国特色而非民族主义情绪的理性思考逻辑。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志云认为,作为国家之间合意的产物,国际法对于国家之间价值共识的形成、发展、普及乃至内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不断交锋,国家之间原有的一些价值共识被动摇、新的价值共识尚未生成的背景下,导致国际法发展的不确定性,也赋予和平崛起的中国更大的作为空间。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全球发展的新的“价值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应通过制度构建的方式、对国际法律制度的有效运用加以推广与发展。

  新全球化需要新共识,必然需要关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动力和新结构的深入探讨。据悉,中国战略论坛实行双年会制,以“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为主题的首届论坛2015年已成功举办,第三届将在2019年举行。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